我们生来就带有偏见,也带有别人的偏见
我们真的能看清吗
我们谁又能说自己很理性呢

最近好像有很多不太理智的行为和带有偏见的事情发生,再加上我觉得我也有时候会落入这样的思维陷阱,所以我觉得我需要好好捋一捋自己的思绪,好好思考这些问题。
也不知道说什么,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第一篇博客,我还有些不知所言。那就姑且从热度最大的女权说起吧。
现在不管什么事情,微博上都能全是两性冲突主题,这让我十分费解,好在我并不看微博,不至于因此失了我的判断。毋庸置疑的是,现代社会中两性被差别对待显得非常明显,譬如男生一般被要求做出一番事业,要求能懂女生心意、能照顾女生;女生往往被认为很多事情做不好,最经典的莫过于女生不适合理工科,女生工作不上进不认真。这些我们都知道是有失偏颇的,大家都在努力地为自己活着,被社会胁迫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。
社会现状就是如此,最令人伤心的是,偏见是很少会自己消失的,它只会被不断巩固。某种意义上这是难以避免的,因为如果长期在偏见中成长,人们会下意识地习惯。譬如就我的个人观察而言,有的男生明明自己什么也不会,就觉得自己学理工科一定强于女生,有一种奇怪的自负心理;有些女生在心里就觉得自己是女生所以别人特别是男生就该让着她,作为女生学习不好能力不强也是理所应当的,毕竟女生被教导不需要学习很好她们也就那么信了。但接受偏见是会带来后果的——盲目自信的男生最后什么也没学会,竞争时并不能比过那些他看不起的女生;放任自己不好好努力的女生没有掌握真才实学,在之后的选择里自然也更有局限性。但讽刺的是,他们并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,而是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社会的性别区分对待,这是非常不理智的。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,除了你没有人需要为你的行为负责。权益这件事,几乎不会来源于别人提供,而在于靠自己争取。


事实上,我也很能理解现在偏见依然大行其道的原因。在同样的条件下,让我招聘一个男职员和一个女职员,我大概率也会招男职员,因为就现实而言,吃苦耐劳的男生比例大于女生,并且还不会有生理期工作效率受影响(我也不是很懂,口嗨的)、怀孕期间无法工作、分娩后辞职决定做全职妈妈之类的情况,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产业的收益。我不是不知道很多女生不是这样的,我不是不相信很多人都有他们独特的闪光点,但正如我一个老朋友的亲戚告诉他的一样,“不是我们不相信沙子里有金子,而是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去从沙子里找出那些金子。”
我想,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心里都是由衷地希望着男女平权的实现的,但对此的行为和态度就并不完全相同了。有的人温和平静,从不发声默默支持;有的人激烈狂放,抨击一切不合理之处,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。我们都有为发声的权利,但是没有发声的义务。我想这就是很多问题的本源,女权希望别人也能为自己发声,这本身是没错的,但忽略了其他人也有沉默的权利,这是可以被理解的,而不应该是被攻击的。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正是行刑场下的围观者,冷血无情,但我们要知道,判刑的是陪审团,量刑的是主审官,行刑的是刽子手,那些普通人从未向你宣布死刑,他们只是无能为力的普通人。我们的梦魇不是普罗大众,而是地狱群魔。还有一个让我非常不喜欢的点在于,在打拳时不少人会将一些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,并用比较绝对的语言来进行批判,这是有违理性的。我认为打拳的目的在于追求权益的对等,在于打破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错误整体认知,但在这个过程中又用一个群体的部分属性指代整个群体,这本身就是在赋予这个群体一种错误的整体认知,这样也就没有在解决问题,而只是单纯地抱怨和撒泼了。


现今环境下,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并不让我那么意外,我认为这背后是一场资本的游戏。现在的问题与之前的地图炮、抱怨高考不公等其实并无二致,都是在贩卖仇恨和焦虑,多方比惨最后引来内部矛盾。人们总是习惯于相信来自他人的恶意,资本借助这种心理,放任暴行肆虐,激化矛盾,收割流量。
不必深究彼此的错误,在斗争面前,应当把共同的矛头指向共同的敌人,保持理性、保持思考,多一些理解,如果不行的话,做好自己就好。毕竟,我们仅仅是管好自己已经很难了,实在没有精力管好天下苍生。


那这些偏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?

  • 内群体偏好(ingroup bias)
    首先我们了解一个理论——社会同一性理论(Social identity theory),该理论的一个关键假设在于——个人具有实现积极独特的内在动机。也即个人“努力追求积极的自我概念”,而这种认同感可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,因而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归类于某一集体中,并将各个集体同一化为不同群体,并将群体中部分个体的地位差异、性质等感知转移到类似群体,从而将各个群体区分开来。从该角度来看,是我们自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

    对群体的忠诚,为它牺牲,对局外人的仇恨和蔑视,每一个群体滋养着自己的骄傲和虚荣心,自夸自己优越,崇高自己的神性,轻视局外人。每个群体都认为自己的民间道是唯一正确的,如果它观察到其他群体有其他民间道,这些都会激起他们的蔑视。

    William G. SumnerFolkways: A Study of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
    在我们眼中,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特点,但出于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追求,人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群体有一定程度的忠诚和偏好,这便是内群体偏好(ingroup bias)。优先认同自己所在的群体,这便是偏见的来源之一。
  •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(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)
    在我们潜意识分了不同的群体之后,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其他群体的成员是相似的,而自己所在的群体是多元化的。于是乎,我们也就会不自主地认为其他群体里的人有着类似的特点,也就会根据部分人的特点来判断整个群体。这也就是外群体同质性效应(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)。常常遇到的开地图炮、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,其实都是这种心理在作祟,“你们上海人是不是都只吃甜?你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天天只会学习?你们学校的人是不是各个都“无用”?”很多时候,刻板印象与偏见并非来源于内心的怨恨,而仅仅是我们认识和心理机制的副产品。
  • 基于先验(A priori)的判断
    先验(A priori)是由康德提出的一种哲学概念,意为先于经验的,其与经验的主要区别在于事实的获取先后顺序,如果用以判断的事实发生在判断这个行为前,则被认为是经验,在判断这个行为之后,则被认为是先验。事实上,我们很多时候还没接触一件事情,便已经根据自己的臆想对其进行了一次判断,这便是基于先验的判断,这便使得我们在进行判断时带有一定偏见。但所幸的是,我们内心也是知道先验的准确性低于经验,所以基于先验的偏见比较容易被打破。

本还想谈谈偏见与主体性(subjectivity)的缺失对客体表征(Object-representation)的过度依赖的关系的,但受碍于我个人对哲学的理解过于浅薄,加之并没有想到如何阐述这其中的逻辑,也就作罢。


我们都在寻找些什么,但希望这个过程中我能时刻保持理性、保持热望、保持思考。
祝好!